秋访于都钟氏总祠:一檐一柱藏史韵,堪舆文脉
来源:于都杨公风水 杨公堪舆风作者:黄麟小博士 积善缘2025-09-22 21:17
秋访于都钟氏总祠:一檐一柱藏史韵,堪舆文脉润千年
秋阳刚跃出远山轮廓,晨雾还像轻纱般裹着于都的乡野,我们便循着乡路往黄麟乡井塘村去 —— 那里藏着一座能 “说话” 的钟氏总祠,每一片青瓦、每一根木柱,都沉睡着百年家族的故事与中华文脉的密码。
抵达时恰是辰时,薄雾中先望见祠堂的檐角,青灰色瓦当叠着晨露,飞翘的斗拱如展翅欲飞的灵雀,隐约合着杨公堪舆中 “藏风聚气” 的形制。
待走近,那扇雕着缠枝莲纹的木门,在我们掌心轻推下发出 “吱呀” 一声,像老人缓缓睁开眼,用岁月的嗓音道了句 “欢迎”。
守祠的钟氏老者早已立在天井旁,鬓角染霜却精神矍铄,他握着祠堂的木柱栏杆,指尖抚过斑驳的木纹,便将一段段往事牵了出来:“你们看这梁柱上的雕花,不只是好看 —— 这朵梅指先祖从梅州迁来,那片竹记当年落脚井塘,连花纹的走向,都是当年请杨公传人勘定的,合着‘趋吉避凶’的讲究。” 顺着他的手望去,果然见雕花脉络连贯,与祠堂坐向、天井方位隐隐呼应,暗合于都杨公风水 “天人合一” 的精髓。
转到供桌旁,一方不起眼的青石碑静静立着,老者拂去碑上薄尘,背面 “明清办学” 的字迹便清晰起来:“道光年间,族里出了位先生,用祠堂偏院办起学堂,不管是不是钟家人,都能来读书。
” 字里行间的善举,恰与 “积善缘日课馆” 所倡的 “以善润心” 相契;而祠堂角落那口老井,井水至今清冽,“旱年里,全村人都靠这口井活命,当年勘井位时,先生说这是‘地脉活眼’,得水便能安”,正是杨公 “得水为上” 堪舆理念的生动印证。
沉浸间,日头已爬过中天,阳光洒进庭院,青砖上的光影如时光流转。
临别回望,钟氏总祠静静立在乡野间,一檐一柱不仅承载着钟氏家族的迁徙史、教化史,更藏着于都杨公地理文化的千年余韵 —— 这里的每一处布局,每一段故事,都是中华传统文化 “敬祖、积善、顺天” 的鲜活注脚。
两小时的访古,似与百年时光对话。走出祠堂,秋风吹过稻浪,心中却满是温热:原来真正的文化从不是陈列的古董,而是像钟氏总祠这样,能让后人触摸到历史温度,感受到文脉力量的 “活化石”。